8 月 2 日消息,1812 年,拿破侖率領約 61 萬人的遠征軍從俄國撤退時遭遇慘敗,至少 30 萬士兵因疾病、饑餓和極寒喪生,這一事件成為拿破侖軍事生涯的重要轉折點。長期以來,曆史記載認為斑疹傷寒和戰壕熱是導緻士兵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最新的科學研究卻颠覆了這一認知。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斯科萬(Nicolás Rascovan)及其同事開展了一項突破性研究,他們對埋葬在立陶宛維爾紐斯(當年撤退士兵的死亡地點之一)的 13 名士兵的牙齒 DNA 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樣本中并未發現斑疹傷寒或戰壕熱病原體的證據,反而确認了沙門氏菌(可引發副傷寒)和回歸熱螺旋體(由體虱傳播,引發回歸熱)的存在。
這項研究采用了更先進的 DNA 宏基因組分析技術,該技術能夠檢測樣本中任何病原體的遺傳物質,覆蓋範圍更為全面,相比早期研究具有更高的準确性。拉斯科萬團隊在論文中指出:“根據我們的結果,這些士兵的死亡合理場景是疲勞、寒冷和多種疾病的結合,包括副傷寒和回歸熱。”
研究人員解釋,虱傳回歸熱雖然不一定直接緻命,但會讓本就疲憊不堪的士兵身體更加虛弱,使其在惡劣環境中更難抵禦其他威脅;而副傷寒則會引發高熱、腹痛等症狀,進一步削弱士兵的體能,最終導緻大量士兵死亡。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莎莉・瓦瑟夫(Sally Wasef)認為,曆史記載中關于士兵症狀的描述可能與多種傳染病的表現相符,因此需要對更多 1812 年死亡的士兵樣本進行研究,才能更全面地确認當時流行的疾病 —— 這一觀點與拉斯科萬團隊在研究中提出的看法一緻。
瓦瑟夫強調,這項研究凸顯了新工具在識别曆史人群感染源方面的巨大潛力。她希望這類方法能被應用于研究美洲或澳大利亞 “接觸後人群” 的疾病問題,“這類工作很有潛力澄清疾病在過去人口下降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書面記錄不完整或存在偏差的情況下”,為還原曆史真相提供更可靠的科學依據。
此次研究不僅改寫了人們對拿破侖大軍敗亡原因的認知,也展示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曆史研究領域的獨特價值,為探索更多曆史謎團開辟了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