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通/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湖南懷化舉辦了“2025年智能蟲情測報燈應用效果”比試,托普雲農自主研發的智能蟲情測報燈在誘蟲能力、圖像識别、自動計數三項核心測報比試中綜合得分位居第一。這是該企業繼2023年、2024年後連續第三年奪冠,其技術穩定性與領先性引發行業關注。
測報燈三連冠:深化AI在植保領域應用
三連冠的背後,源于托普雲農在AI技術與植保領域的深耕。自2012年推出首款智能蟲情測報燈以來,托普雲農已完成六代硬件升級與六代算法疊代。如今,該設備可精準識别149種農林害蟲,标準樣品識别率超90%,并對影響水稻、玉米、小麥等9類農作物的國家一類、省級二類趨光性害蟲實現測報全覆蓋。“從‘能監測’到‘監測準’,每一代升級都瞄準田間實際需求。”業内專家評價,這種貼近實踐的技術疊代,讓設備真正成為植保人員的“得力幫手”。
作為智慧植保體系的核心,測報燈的突破隻是托普雲農技術布局的一環。依托卷積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算法,托普雲農以數百萬級病蟲害圖像樣本訓練病蟲害識别模型,結合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地面傳感設備,構建起“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空中,無人機低空遙感系統可實現大範圍作物蟲情偵察;地面,智能蟲情測報燈、蚜蟲測報系統等通過光誘、色誘、性誘等方式精準誘捕;移動端,“見蟲”“數蟲”小程序讓田間識别更便捷。
托普雲農“AI+植保”産品體系
目前,這套智慧植保體系已實現8800餘種農業害蟲、70餘種作物病害症狀的精準識别,更能通過“雲農植保在線”平台完成“監測—預警—防控”的全鍊路閉環。平台嵌入的AI智能體“問稷”,可結合作物生育期、氣象數據和曆史蟲情,自動生成蟲情報告并預測暴發趨勢,讓植保測報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托普雲農數智植保服務閉環
托普雲農的植保測報技術不僅在實踐中表現卓越,更獲得多項權威認可:自主研發的“農作物病蟲害智慧測報系統”入選浙江省首台(套)裝備;參與的“主要糧食作物重大害蟲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項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牽頭完成的“水稻智能蟲情測報系統”拿下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技術進步一等獎、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參與的“水稻主要病蟲草害智慧識别技術”項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蟲情燈已被浙江、河北、雲南等多地列為重點推薦植保産品,服務覆蓋全國30餘個省級行政區。其6項發明專利、21項實用新型專利、18項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産權,進一步印證了技術硬實力。
除植保領域,托普雲農還将AI技術與農業專業深度融合,廣泛應用于植物表型解析、智能人工環境調控、精準種植規劃、田間智能管理等具體場景,實現從科研育種到生産管理的農業全鍊條賦能。
AI表型技術:破解瓶頸的“科研利器”
植物表型采集分析技術是一項融合人工智能、機器視覺等前沿學科的先進技術,被稱為現代農業科技的戰略制高點。但長期以來,我國植物表型裝備與核心算法嚴重依賴進口,成為限制表型研究的重要瓶頸。
托普雲農以AI+表型核心算法為突破口,集中研發力量,由首席科學家帶領專業團隊持續攻堅,最終在多模态智能識别、多尺度性狀提取、多組學關聯分析等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基于深度學習技術,其AI能夠準确識别植物的根、莖稈、葉片、花、果實等不同部位,自動化測量從微觀葉片氣孔水平到宏觀植株整體和群體水平的各種性狀指标,并根據分析模型,對植物的表型-基因型-環境因子進行多維關聯分析,實現“表型采集-智能解析-數據挖掘”的完整閉環。
得益于先進的植物表型AI算法解析能力,托普雲農能夠針對特定作物、特定場景、特定表型指标,為客戶提供專業、可定制的數據解析服務,滿足農林業科研、生産、管理等多樣化需求。
今年1月,托普雲農與南京農業大學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成立“農業生物表型産業研究院”。雙方将共建植物表型大數據中心,共同研發植物表型與育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全面提升表型裝備的國産化自研能力,為植物表型研究與應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AI新農具:精準種植“好幫手”
托普雲農基于大模型技術自主研發的農業AI智能體「問稷」,整合了農資農技、農事服務、農業科研、農産品加工業、農業信息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海量農業數據,構建了專業、系統的農業知識體系。通過RAG技術實現多模态交互,“問稷”如同農業從業者身邊的農業AI顧問,能夠解答各類複雜的農業問題。
托普AI智能體「問稷」
在數智大田模式中,托普雲農将「問稷」嵌入田間智慧管理平台,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農場信息的高效整合與可視化呈現。運用托普雲農自主研發的作物長勢評估、生育期預測、土壤墒情、病蟲害監測預警等AI模型,可進行農事智能決策,提供精準化農事指導。
同時,「問稷」能與無人機、AR眼鏡、機器狗等設備相互聯通,實現多機協同,分析土地平整度、雜草、病蟲害、産量等信息,指導補苗、灌溉、施藥等農事生産,顯著提升農業管理效率。
托普雲農AI新農具
托普雲農将“問稷”智能體與各類智能終端深度融合,已讓“AI+農業”切實落地到農業生産的每一個環節。這種創新模式為農業生産帶來了新想象,當人力得到大力解放,田間管理效率顯著提升,農業生産将在AI技術下産生蝶變。
展望未來,随着AI技術的持續疊代升級,“AI+農業”領域将不斷湧現出更多創新性工具與應用場景,推動農業向着更加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的方向邁進。或許,坐在辦公室也能種出好糧食的願景,正加速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