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通/7月27日,由華院計算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院計算”)主辦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認知世界 智創未來”論壇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舉行,作為大會最具影響力的論壇之一,這是華院計算連續第七年舉辦認知智能創新論壇。論壇彙聚全球頂尖專家學者,圍繞認知智能領域三大核心前沿——認知推理、自主決策與因果學習,展開深度探讨,共同擘畫認知智能技術的發展藍圖與産業應用前景。這不僅标志着華院計算連續七年主辦認知智能創新論壇,更彰顯了其在人工智能前沿領域的持續探索與突破。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人工智能發展處處長潘焱為本次論壇緻開幕詞。他指出人工智能是黨中央交給上海的一個重大任務,上海作為人工智能發展高地要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機遇,全面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廣闊空間,積極與傳統産業、新興産業、新賽道和未來産業深度融合。
華院計算創始人、董事長宣曉華在論壇緻歡迎辭中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從實驗室研究向産業化應用轉型,從概念驗證階段邁向規模化落地階段。作為其中一員的華院計算,始終緻力于推動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和應用落地。公司創新性地構建了“1+X”發展模式,即以自主研發的認知智能引擎平台為核心技術底座,全面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同時深度布局智能制造、社會治理、數字文旅、生物醫藥等多個垂直領域,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産業場景的深度融合,為新工業革命和新質生産力發展注入創新動能。宣曉華特别指出,值此智能體發展元年之際,華院計算将在本次論壇重磅發布華院智能體平台,以創新技術塑造發展新優勢,為人工智能産業發展貢獻華院智慧。
華院計算虞釘釘博士圍繞“智能體進化論:從輔助工具到自主決策”作主題演講。他深入剖析了智能體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總結了智能體的三大核心特征,即編排規劃、工具調用,以及長短記憶。他指出,當前智能技術在各行業應用的主要形态是任務型智能體。基于這一認知,華院計算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從單一任務輔助工具向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智能體平台的跨越式發展。華院智能體平台依托自主研發的認知智能引擎平台,采用可視化編排系統,支持通過簡單的“拖拉拽”操作快速構建智能助手、自動化流程等多樣化應用,大幅降低AI技術的使用門檻,開發者和授權用戶無需精通底層代碼,即可快速搭建專屬智能體,實現快速反應、高效運行,低成本構建強指向性、高覆蓋率的“智能助手”。這一平台架構有效解決了傳統AI系統開發周期長、技術門檻高的痛點,為各行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技術支撐。
1995年圖靈獎得主,美國三院院士的Manuel Blum教授以及前美國卡内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傑出教授Lenore Blum教授就“意識圖靈機”理論進行了線上分享。意識圖靈機的核心理論框架建立在兩大支柱之上,一是源于計算理論的圖靈機範式,二是來自認知科學的巴爾斯全局工作空間理論。前者為模型提供了嚴格的形式化計算基礎,确保意識過程的可計算性與可實現性;後者則将意識現象類比為劇場模型,其中工作記憶構成意識内容的“舞台”,而分布在長期記憶中的無意識處理器則扮演“觀衆”角色。這些處理器通過競争機制将信息送入意識舞台進行全局廣播,形成統一的意識體驗。意識圖靈機将意識研究從哲學思辨推向可計算領域,為理解認知與構建AGI開辟了新路徑。
期間,華院計算董事長宣曉華、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董凱處長、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王保平總編輯、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夏玉忠主任共同見證了華院智能體平台的隆重發布。這一裡程碑式的時刻,不僅标志着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從探索階段正式邁向規模化應用的新紀元,更預示着智能化時代将向着更加高效、普惠的方向蓬勃發展。華院智能體平台的發布将為産業升級注入新動能,開啟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認知智能創新論壇成功舉辦,标志着人類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邁入新紀元。
本次論壇彙聚了來自中國、挪威、巴西、西班牙、美國、南非、香港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頂尖學者與專家領袖,圍繞元理性、AI for Mathematics、智能體平台、大模型演進以及意識圖靈機等前沿領域,展現了認知智能研究的最新進展。認知智能的發展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持續推進,必将深刻重塑人類社會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華院計算作為認知智能領域的開拓者,将繼續深耕核心技術研發,為推動國家新質生産力發展持續注入創新動能,為人類社會智能化轉型貢獻中國智慧。(王津)